中国政府 山西政府 中国水利 | 设为首页 | Rss订阅

山乡巨变——高平市米山镇孝义村通水工程侧记



    2006年6月1日,对高平市米山镇孝义村1300名父老乡亲来说,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村里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上午十点整,随着米山镇郭村联片供水站阀门的开启,清澈甘甜的自来水顿时奔涌而下,不一会,孝义村家家户户的水龙头都唱起了欢歌。顿时,整个村子沸腾了,许多老人不禁热泪盈眶。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打电话、发短信,以各种方式在第一时间向自己的亲人朋友发出了报喜的信息。在村民李根虎家的院子里,支书村长紧紧握住前来察看通水情况的市水利局领导和米山镇领导的手,激动地说:“孝义终于吃上自来水啦!感谢党、感谢政府,我给你们鞠躬啦------!”

    出了高平城,沿着曲折的乡村公路一路向东,就来到了孝义村。早些年,米山一带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孝义穷,穷孝义,生在孝义没奔头儿。天旱没水吃,灾年粮不收,走亲串友提桶水,风光胜过十斤油”。巍巍太行层岭叠嶂滚滚而来,到这里嘎然隆起;万丈砂岩陡然收步,生生插入地下,切断了南流的潜水。十年九旱,秃岭荒山,村民祖祖辈辈靠几亩薄田生活,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村子南边的深沟里有一眼老辈子打的水井,成了祖先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风调雨顺,尚有浮水可汲,大家挨号分水;遇到旱天,只能去郭村买水,车拉肩挑,翻梁越沟,往返5里地,辛劳可想而知。有些孤寡老人,只能靠邻居接济一点生活用水过活。由于缺水,孝义成了远近闻名的穷村,村里的女孩子都想嫁到外面,村里的男青年盼星星盼月亮就是盼不来一个媳妇。缺水,成了孝义人心头挥之不去的屈辱记忆,成了孝义人难言的痛。

    这段记忆,对于远在广东打工的孝义青年张军来说尤为刻骨铭心。

    2003年,他即将和相爱了两年多的女友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就在他兴高采烈置办结婚用品时,女方家人却突然悔婚,不顾张家苦苦恳求,死活把女儿拖回了家中。“不能让女儿喝一辈子黄泥水!” 斩钉截铁的一句话,硬生生把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分开了。“黄泥水”、“穷”……,每当到夜不能寐的时候,这样的字样就在不停地在他眼前晃荡。带着满心伤痛,踏上了南下的列车。临行前,他对父母立下重誓:“一定好好干!等混出个名堂来,咱全家都搬出这穷地方!”带血的誓言没有忘,而当老母亲打电话告诉他家里通了自来水时,这个铮铮七尺男儿捂住眼睛,百感交集的泪水顿时奔涌而出……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象张军这样走出去的青年还是幸运的,毕竟他在年轻的时候到外面的天地里闯了一闯。而村里大多数的年强人就不那么幸运了。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同样怀着美好的期望,但是他们不能离开家乡。父母老了,别的活儿不说,单是这每天挑水他们就吃不消。无奈啊,只好悄悄埋葬了梦想,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一条窄窄的扁担、一条曲折的小路,一头是井,一头是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干的是体力活,走的是贫困路,喝的是黄泥汤,盼的是幸福泉!孝义人心里苦啊,生为孝义人难!对于喝自来水长大的城里人来说,“水”字也许不会再有井泉深深、庭院阡陌、人烟代代的喻意,但在孝义人的心里,水是上天赐予的最好礼物,村南沟里的那口老井,就是全村老少1300多条生命与这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土地连接的脐带!

    孝义村的吃水历史也有过短暂的美好时光。

    时间回溯到1983年。在当时的高平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村里有史以来第一次接上了自来水。虽然当年的自来水仅仅引到了村西口,还没有入户,只能实现定时定点供水,但就是那样简易的条件,也使这个小山村沸腾了好一阵子。每天早上,排队等候的人们早早就来了,队伍排成了长龙。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对于祖祖辈辈吃水难的孝义人来说,水比什么也金贵。等水,成了这个小山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然而,好景不长,仅过了两年多,孝义村又陷入了严重的水荒。

    1984年到1985年,高平境内遭遇连续伏旱,禾苗干枯,泉水断流,许多有水的村庄都开始缺水,孝义就更是雪上加霜。村南沟里的老井渐渐干涸,村西的自来水也是时有时无。原先等水的场面变成了抢水,任支书和村长磨破了嘴皮,也禁不住人们对水疯狂的渴望。于是,矛盾出现了,有人开始骂娘,有人抡起了拳头------然而,争吵无济于事,想吃水,还得掏钱到更远的地方去买。到了1986年秋,给村民带来无限希望的自来水终于断流了,人们陷入了更深的绝望。村里的五保户张大娘一连两天没有一点水,到第三天晚上,老人看着院子外面为一点水争得面红耳赤的邻居,禁不住悲从中来,潸然泪下。老天爷啊,我们吃点水为什么这么难?

    今天,当我们沿着平坦的乡村公路来到孝义,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街道,整齐的居民房,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俨然自乐”的盛世景象。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拧开水龙头,甘冽的自来水“哗哗”流淌,院子里,瓜果花木错落有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不是书本上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回想起十几年前的孝义,简直让我们有沧海桑田的感觉。

    然而最让老百姓欣慰的事情莫过于通自来水了。告别了祖祖辈辈没有水吃的历史,他们说,这得感谢我们的村干部,感谢水利局,感谢政府、感谢党啊!

    2005年秋,高平市水利水保局局长李国强到孝义下乡,尝了尝孝义的“黄泥汤”。看着那么多乡民纯朴的渴望的眼神,李局长眼睛湿润了。他动情地说:“乡亲们哪,你们受苦了。明年,最多明年,我要让大家喝上干净的水------!”

    于是,孝义村秋后的田野上,有了水利人的身影。他们下河沟、爬山梁,白天忙测量,晚上忙绘图,晴天一身汗,刮风一脸土。为了尽量降低造价,他们反复论证工程方案,一个数据有时要复核好几遍。办公室的灯很晚才熄,加班的同志们各个神情疲倦,眼睛通红,办公桌上的烟灰缸里满满都是烟头。这样的情景,在别的机关单位可能不常见,但对这群可敬的水利人来说,却早已是家常便饭了。没有人埋怨,因为他们知道,老百姓在眼巴巴地盼着水,在盼着早日喝上和城里人一样干净、卫生、方便的自来水;因为他们知道,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石,只有有了水,农民才能脱贫,农业才能发展,农村才能兴旺!

    孝义村的村支书和村主任是两个从小喝黄泥汤长大的人,土性,朴实,也倔犟。从他们当选的那一天起,他们就下定决心,甩开膀子好好干他几年,为孝义村的后人做点事情。看着周围的村庄逐渐变得富裕起来,一幅壮美的画卷在他们的脑海里逐渐形成:先通电,后通水,再通路;修街道,盖学校,办猪场------他们为这美景兴奋异常。在听了李国强局长的话后,一股暖流在他们心里奔涌,他们知道,有了政府的支持,孝义的好日子不远了!

    2006年3月初,北风凛冽,春寒料峭。当别的地方的人们还躲在暖房里的时候,一杆红旗悄然插到了孝义村北面的山梁上。孝义人翘首企盼的饮水解困工程款终于划拨到他们手中了。寒风中的动员大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喧闹,有的只是呼啸的北风和支书短促却异常坚定的话语:“乡亲们,咱孝义村的通水工程就要开工啦!要是想让咱的娃娃能吃上水,就甩开膀子跟我干,有什么困难,我顶着!”从米山镇郭村往孝义饮水,管线全长2000多米,得新架低压线,新修水池,总投资需要37万余元。在饮水工程开工的同时,村里的管网开挖也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资金不够,村里家家户户集资,凑了七八万,支书村长到处求爷爷告奶奶,能赊就赊,能借就借,最后关头,两人实在是没辄了,无奈之下,狠狠掐灭手里的烟头,不约而同地走进信用社,背着老婆孩子,各自以个人名义为工程贷款五万元……孝义村少土多山,挖开表层土,下面全是坚硬的砂岩。为了能省点工钱,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全部上阵,拿钢钎一点点凿,拿炸药一寸寸往前开掘。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不顾天冷风寒,天天要到工地上去看看,他们盼水已经盼了一辈子,看到后辈们挥锹抡锤,真恨不得自己能年轻二十岁。施工队的人看到这种情景,都被深深感动了,以至于工程结束后,没等村长开口,就提出工程款先宽限一段时间……

    2006年6月1日,随着通水典礼上一声声礼炮的轰鸣,孝义村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通水工程宣告竣工,这个小山村终于和没水吃的历史说再见了。然而,吃水不忘挖井人,所有为孝义村饮水工程忙碌奔波过的人们,他们的汗水早已深深地浸入大地,连同那些此起彼伏的号子声,连同被饥饿和劳累掏得空明的感觉,都被铭刻在岁月的河流上。他们,为年迈的老汉、白发的婆婆带来了晚年的安乐,为襁褓里的婴儿带来了成长的快乐,也为更多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奔头和生活的希望!

     随着通水工程的结束,这里的生活习俗、社会风尚、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快速而巨大的变化。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增多,村里的小型养殖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让人欣喜的是,一些投资者看中了孝义人朴实的个性,来到这里投资,铸管厂、预制板厂也开始在这里落户生根。当我们随着支书村长的介绍,看到村里的街道整修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时,我们不禁感叹人的意志与力量的伟大,也真真切切地为孝义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经过痛苦的涅磐,我们有理由相信,孝义村的明天会越来越好,孝义村一定会乘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向更高更远的广阔天地展翅翱翔!

来源:高平市水利水保局  李鹏飞

责编: 魏永平       2008年07月23日
版权所有:365体育亚洲华人官网       承办:山西水利发展研究中心      备案序号:晋ICP备05004666号

网站标识码:1400000039

晋公网安备 14010602060467号